漯河市“十四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推动漯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和产业更好更快更稳发展,为文广旅体事业发展擘画蓝图,提供基本遵循,明确重点工作和思路,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广播电视发展规划》以及《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力推进体制改革,着力打响品牌战略,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文广旅体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文化事业焕发新风采。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陆续建成并实现对外开放,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幸福漯河健康舞”“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有序开展。“幸福漯河健康舞”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并获全省首届“群星奖”。《郾城大捷》等5部戏曲、《白发亲娘》等3部剧本获省级大奖,2部戏曲进京演出,2个杂技节目获省级金奖。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绩斐然,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完成,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贾湖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全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胜利完成,第三届、第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胜利举办,心意六合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弗文具制造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文化部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二)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4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9个;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旅游村15个;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6个,相继开通了漯河市幸福乡村游1、2、3号线,临颍绿汇农业有限公司、郾城沙河湾农庄、龙城桃园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庄,带动乡村就业3600多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2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推出了文旅新产品、新节庆、新线路、新优惠等系列文旅惠民举措,推出了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开展了漯河杂技、传统艺术表演项目进景区活动。全市A级景区14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8家、2A级景区1家。接待国内外游客2519.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8.59亿元。沙澧河景区大二期、舞阳贾湖田园综合体、雪霁花海文旅体婚庆小镇、许慎文化园、开源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成为漯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体育事业得到新加强。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金牌1枚、亚运会金牌1枚、全运会金牌4枚,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向省级优秀专业队输送运动员66名;成功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单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省级幼儿体育活动基地14个;全市体育场地总数达到844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56块,已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35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98.65万人;2016—2021年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18.62亿元;漯河市人民政府与河南省体育局成功签署《共建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框架协议》,充分发挥豫中南七地市体育联盟引领作用,持续打造的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职业联赛、全民龙舟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逐年增加,经济社会效益逐年显现,承办高水平赛事60多场,赛事承办能力得到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充分肯定,被授予“最佳赛区”称号,较好地展示了漯河发展成就和良好形象。
(四)广电转型取得新成效。统筹有线、无线传输方式,实现全市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接收,城乡一体化的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已经建成;舞阳、临颍融媒体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年来,共在省广播电视台发稿3691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稿454篇。同时,创作推出一大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精品力作,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189件。其中,微电影《路漫漫》获得“大河奖”一等奖,《伟哉汉字—许慎与说文解字》《老兵》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二、当前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低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尖锐复杂,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从国内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育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依托自然禀赋优势,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凸显特色,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广电旅游体育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河南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健身需求,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迫切需要从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中汲取力量源泉、凝聚磅礴伟力,以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漯河看,要实现“两个上台阶、四个走前列、两个大提升”奋斗目标,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排头兵,迫切需要秉承“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十大战略”,建好“体育漯河”“书香漯河”,释放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建好幸福文化圈,使城市环境更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更高。
(二)存在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空前挑战,为国内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业复苏任重道远。制约文化广电旅游体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产业链条较短、后劲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各类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占GDP比重过小;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领域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有待健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开发仍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融资渠道不宽,市场主体投资能力较弱;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短板,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需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积极克服。
(三)发展的优势。贾湖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两河四岸等漯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了漯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品质。“三圈三廊三带”城市总体发展布局赋予了漯河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崇文尚德 务本图强”的城市精神,是我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与现代相交融,本土与外来相辉映,保护与传承相依存,有序与灵动相呼应,是漯河特有的城市魅力。中国食品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彰显了漯河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态势。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体育市场主体、规范有序的文化旅游体育治理体系,为漯河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宜居宜业的人文关怀为漯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迈向新台阶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第十一次、市委第八次党代会部署,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以文化人,聚力文化铸魂,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扎实推进体育漯河建设、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创新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健全完善现代文广旅体市场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创意驱动、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赋能、旅游为民、产业带动,传承文化基因、激活文化优势、释放文旅动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有力引擎、提供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文化引领精神生活和旅游综合带动发展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保护、传承漯河历史文化,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领域各个环节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
——坚持新发展理念与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以深厚、丰富的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资源为基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引领新市场需求,构建新时代漯河文广旅体发展新格局。
——坚持文广旅体融合发展。聚焦全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结合我市“三圈三廊三带”城市发展布局,以科学、全面、系统观统筹漯河市文广旅体事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广电体育文物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推动文化发展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高度统一,沙澧历史文化根脉赓续传承,漯河文化标识体系着力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建成与现代化漯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显著提高,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100%全覆盖,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加强,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得到更好挖掘阐释,文物保护成果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优秀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涌现,“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出2-3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活力迸发,全市接待游客量达到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力争创建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1—2家、A级旅游景区20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5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20个、休闲示范农庄10个,打造出一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影响面广的文化旅游体育产品;文旅体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全市各类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机构达到2500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广旅体企业100家,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0亿元,增加值50亿元,占GDP比重大于4%。体育漯河建设成效亮点凸显,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两县建成“两场三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壮大,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达到1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更加丰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贡献率不断提高,参加河南省运动会成绩力争进入先进行列。智慧广电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市县一体化广电全媒体传播体系,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模式基本建立,视听对外传播能力明显提升,行业监管和安全播出保障更加可靠,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及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展望2035年,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旅游供给更加多元、体育漯河更加蓬勃、智慧广电更加前沿、文旅融合更加充分、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政策支持更加完善。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为代表的漯河文化图谱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更好满足,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重要支点。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文化兴盛行动为指引,统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方位讲好漯河故事,展示漯河形象,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1.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1)织密基层设施网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统筹规划,提档升级,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进一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鼓励建设、提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村史馆、非遗馆、文化礼堂、民俗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推进流动服务常态化。
(2)促进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贯彻执行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制定公布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政策,进一步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开展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拓宽群众文化参与渠道,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开展群众原创文艺作品评选,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群众文艺团体发展,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引导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4)加快数字化建设。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推动智慧图书馆体系、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建设,开展云展览、云阅读、云培训等公共文化线上服务。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稳步推进重要文物和重大考古项目的科技保护与研究,做好馆藏珍贵文物修复,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跨界创意和智慧应用为重点,积极参与“互联网+中华文明”和文物数字化工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博物馆陈展和服务形式,提升陈展服务水平。
(5)推动社会化发展。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文化类协会、民办非企业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接主体。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探索。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评价、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专题一: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按照国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文化馆建设标准》,推动对未达标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大赛,推动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展示。组织广场舞、合唱、全民阅读、民间艺术大赛、乡村“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 3.建设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依托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能力和水平。 |
2.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全面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工作,深入阐释文物所蕴含的中华精神和时代价值,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努力建设漯河特色、漯河风格、漯河气派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1)建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以贾湖遗址、郝家台遗址、许慎墓、小商桥等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系列文物资源为主线,集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讲好沙澧故事,传播漯河声音。
(2)夯实保护基础。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重点打造贾湖文化、许慎文化、商埠文化、食品文化,科学推进遗址遗迹、民俗文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保护利用。
(3)加强传播推广。深入挖掘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等为代表的沙澧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传播推广沙澧文化在中原文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引领性、根源性、连续性和包容性,彰显文化自信。推进文博教育进校园,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研学营地建设,打造“研学漯河,感知河南”文博研学品牌。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传播文物价值的品牌栏目,将文物保护宣传内容覆盖全社会。
(4)推进资源合理利用。把文物保护与旧城改造、乡村振兴和城市文化提升相结合,融入“三圈三廊三带”城市发展格局中,因地制宜在文物保护区域外发展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对文物、博物馆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推出有特色的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博物馆旅游线路。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深化文物交流合作,推进与郑州都市圈城市在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及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展厅国际推广工程”等国家项目,提升本土文化国际影响力。
专题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1.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拓展苏进故居、古城遗址、舞阳城隍庙等项目的文化功能,将漯河深厚的历史文化挖掘、展示出来,与科技、生态、体育、研学等深度融合,使旅游充满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内涵,提升旅游体验,提高综合效益。 2.加强贾湖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阿岗寺遗址、郝家台遗址、古城遗址等大遗址的规划方案编制和建设。 3.组织编写漯河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读本,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学习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科学开发博物馆、遗产地、考古工地研学旅行产品,公布一批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文博基地,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遗产地、考古工地学习实践的长效机制。 |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原文化、漯河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1)加强普查记录。开展全市非遗资源普查,深入实施漯河市非遗记录工程,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记录。建立健全漯河市非遗资源数据库,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档案全覆盖。
(2)加强项目保护。编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采取重点扶持。加强分类保护和整体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推动曲艺传承。完善项目名录体系,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荐申报。
(3)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鼓励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鼓励项目保护单位与中小学合作建立传承基地,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任专(兼)职教师。
(4)加强传播普及。完善传承体验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展示馆、传习所、数字展馆等非遗场所。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主题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支持各县区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品牌活动。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5)推进融入重大战略。加强文旅深度融合,组织适合展示的非遗项目在景区展出,组织非遗传承人在景区现场进行技艺制作和展示展销。鼓励合理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创作、设计、销售,让传统非遗走入现代生活。支持和鼓励非遗企业吸纳当地困难群众就业,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专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加快非遗抢救性保护。健全非遗记录工作规范和标准,对我市省级以上项目分批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对项目传承进行视频制作,全面反映非遗相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和传承实践情况,建立纸质和数字档案。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 2.加强非遗传承人考核与培养。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定期评估,推动高校与传承人开展科研合作、与代表性项目所在地开展交流协作,每年举办1—2期非遗培训班。 3.组织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非遗讲座、非遗项目展演、非遗项目体验交流活动等宣传展示活动,举办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非遗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乡村。 |
4.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聚焦时代主题,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生活的漯河原创文艺精品。
(1)加强重大题材主题创作。围绕建党、建国等重要节点,加快推进重大题材文艺精品的创作。推出“讴歌新时代”作品,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心意六合拳、沙河调、舞阳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打造一批生动讲述“漯河故事”的文艺作品,重点讲好贾湖、许慎、小商桥故事,以生动的文化故事为新时代城市人文精神注入强大动力。支持红色文化文艺创作,实施党建引领献礼工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
(2)培育文艺精品力作。加强文艺创作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持续推出“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提高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鼓励多元主体共同繁荣文艺创作,抓好文艺创作生产和展示展演展播。
专题四:文艺精品质量提升 “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出2——3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漯河原创”文艺精品。遴选一批重点题材,建立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的协调推进机制。深入推进沙河调传承发展。推进漯河地方剧种“沙河调”保护传承工作,在省级非遗项目的坚实基础上,深入挖掘沙河调文化传承,对漯河戏曲历史进行全方位纪录,创排沙河调戏曲精品,不断推进沙河调保护传承。 |
(二)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
优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漯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工、农、商、文、体、医”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市“各行业+旅游”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1)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完善沙澧河景区、开源景区、许慎文化园、南街村、小商桥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慧旅游建设投入,我市4A级旅游景区全部建成三钻级以上智慧旅游景区;推动小商桥景区融入全省“逐鹿中原—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重大事件精品线路”,许慎文化园融入“文字诗词—读懂中国绵延不绝的中国文脉精品线路”,贾湖国家遗址博物馆融入“科技发明—展现同时期人类文明最高峰精品线路”;把许慎文化园、小商桥、贾湖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打造成为全国精品旅游景区;支持漯湾古镇、盐都古城、青龙河湿地公园、袁集村、马店村等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2)创新工业旅游发展。支持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创建“食品工业旅游示范区”。支持双汇工业园、平平食品集团、太古可口可乐公司、贾湖酒业集团等发展工业旅游,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开展景区化美丽乡村评选活动,扶持舞阳县袁集村、贾湖村,临颍县胡桥村、商桥村,郾城区裴城村,源汇区陶桥村、马店村,召陵区老许村等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创建省级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农庄、旅游创客基地、特色民宿等,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庄园、户外运动基地等,推进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升级。
(4)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全面提升南街村景区、中州抗战纪念馆、苏进故居、赵伊坪故居等红色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力争纳入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线路,借助豫中南七市旅游推广联盟等平台,宣传红色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培育红色旅游线路。将各级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文物遗址与生态旅游、主题研学、城市数字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加强革命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城市功能改造、城市风貌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街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强红色阵地。
(5)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围绕红色经典、民宿风情、非遗传承、考古遗迹、自然生态等,开发研学旅行产品。提升许慎文化园、神州鸟园、南街村、小商桥、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贾湖国家遗址考古公园、贾湖田园综合体、春芽教育基地等研学旅游基地品质。
(6)打造自驾车旅游营地。发挥漯河区位交通优势,以集散中心、重点景区、特色乡村为依托,加快自驾游与露营房车业态发展,完善自驾车营地、房车露营地、帐篷营地等配套设施,推出一批特色主题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健全自驾车服务保障体系。
3.提升旅游要素服务品质
(1)增强旅行社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旅行社准确把握旅游消费市场细分化和升级化趋势,建立服务增值、产业链拓展、在线交易等经营发展新模式。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智慧旅行社平台和导游智能评价管理平台建设。提高旅行社专业化水平,鼓励旅行社研发定制化产品。培育龙头旅行社,鼓励重点旅行社向网络化、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小众化方向发展。
(2)营造多样化的新型旅游住宿业。注重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引进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加强度假酒店建设,加快传统酒店提升改造,大力发展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民俗及主题酒店,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业。依托老字号品牌,突出我市文化元素,推出“漯河礼物”系列旅游商品,将贾湖文化、汉字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设计,开发实用、美观、便携的旅游商品。
4.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1)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持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提升文化消费品供给质量与水平。鼓励将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消费集聚地。发挥城市文化提升行动专班攻坚作用,研究出台文旅促消费政策举措,持续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
(2)扩大旅游有效投资。以消费为导向,推进牵引性、战略性、带动性强的高能级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项目投资单体超 1000万元的项目达 5个以上;超亿元的项目达3个以上;超5亿元的项目2个。计划投资项目10个以上,投资累计100 亿元以上。改善旅游投资服务环境、创新旅游招商机制、加强投资要素保障、加快项目落实落地。建立重大项目动态清单管理和退出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服务督查。
专题五: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 1.依托沙澧河大二期工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沙澧河景区、漯湾古镇、许慎文化园和开源景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将贾湖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临颍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销售基地,在市区、县城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休闲购物街区和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在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景区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 3.全面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4A级以上景区全部达到3钻级以上智慧旅游景区。 4.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旅游示范园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创建工作。 5.加快工业旅游发展,指导双汇工业园、平平食品、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等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园区。 6.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提升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十四五”期间通往景区道路全部达到3级以上公路。 |
5.完善旅游保障体系
(1)完善旅游交通保障体系。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点,形成旅游交通网络。
(2)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旅游景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标识体系建设。推行旅游景区预约管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完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推进文化旅游场所无障碍设施全面改造提升,打造国内一流的无障碍旅游服务环境。
(3)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理清全市文旅资源保护和开发思路和策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研究梳理漯河历史文脉,提炼文化元素价值,探索文化基因转化利用路径。
(三)扎实推进体育漯河建设
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引领,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漯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实施补短板工程。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推动《漯河市加快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落地实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用好规划体育用地,多方保障用地资源,依法依规利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城市空闲用地、河道沿岸、滩地等,加强土地复合利用。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益。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专题六: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1.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多功能复合型健身场地。盘活城市“金角银边”等土地资源,建设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健身设施。 2.落实社区配套标准,优先规划建设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园)、小型足球场、篮排(乒羽)球场等健身设施,突出老年人、儿童体育健身功能。 3.加强专项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4个以上体育公园。因地制宜建设社会足球场地,各县(区)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 4.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提高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80%以上,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 5.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服务功能。推进漯河市青少年体育训练馆、漯河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 |
加快两县“两场三馆”建设步伐。结合沙澧河二期综合整治项目、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完善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持续推进滨水滨路休闲健身乐道、街头游园健身器材建设等。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构建“10分钟健身圈”,完整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配置增配或更新健身器材,不断丰富健身设施功能,乡镇、行政村健身设施达标率达到100%。
专题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 1.将智慧体育融入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管理方式数字化,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覆盖市、县两级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精准化体育健身服务。 2.落实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加快市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贯彻漯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体育局《共建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框架协议》精神,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健身需求,不断加大赛事服务供给,提升赛事服务品质,以全民健身赛事引领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举办漯河市第九届运动会和全民健身大会,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和老年人健身大会等,开展全民健身线上、线下赛事活动,扩大高水平赛事项目覆盖面,让举办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举办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居民广泛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社区体育赛事。支持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推行广播操、工间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
专题八: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工程 1.培育市级品牌赛事6个以上,制定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以奖代补”办法,鼓励各县(区)创建体育赛事品牌。 2.充分利用沙澧河沿岸体育资源,打造具有沙澧河特色的环沙澧徒步大会、全民龙舟公开赛、环沙澧河自行车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办好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职业联赛、全国橄榄球比赛;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品牌资源优势,培育具有漯河特色的武术品牌赛事。 3.继续办好足球联赛、男子篮球周末联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等群众性球类比赛,推动县域足球普及发展。 4.办好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大赛、农民体育健身大赛等综合性群众赛事。 5.支持城乡居民开展自主发起、自行组织、自愿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具备自主产权的体育赛事品牌。 6.每年开展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市级6次、县(区)20次以上,带动体育类社会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30次以上。 |
(3)持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向健康指导服务站点的功能转变﹐国民体质监测站(中心)向运动健身指导站(中心)的角色转变,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少于1.2万人次、“走基层、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不少于10场次。依托数字体育平台,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开展线上科学健身讲堂,传播运动促进健康基本知识。推动体卫融合,促进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的融合发展。开展社区慢性病运动健身干预行动,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驿站”全覆盖。加强能够制定运动处方的医务工作者和能够指导运动处方安全实施的健身指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培养100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100名科学健身指导人员。
专题九:全民健身服务标准化工程 1.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社会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 2.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公开品牌赛事活动目录,细化赛事承办标准和评估办法,明确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标准。 3.认真执行省社区体育工作标准和健身指导标准,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等。 |
(4)不断促进特殊群体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共同推动老年人、农民、残疾人、妇女等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统筹规划建设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农村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培养和建立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加强与生产劳动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展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设立残疾人自强康复健身示范点,组织举办“残疾人健身周”等活动。丰富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活动形式﹐提高女性体育活动参与率。
(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作用,促进市场主体、社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在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建设运营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鼓励政府投资的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培育一批特色化、品牌化运营主体。健全多元化赛事活动举办和运营模式,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力度﹐发挥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探索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赛事,不断丰富群众性赛事活动。鼓励支持调动高校、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6)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品牌资源优势,培育具有漯河特色的武术品牌赛事,形成北有焦作太极、中有嵩山少林、南有漯河心意六合拳格局。建立健全武术标准体系,完善心意六合拳段位制考评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的武术赛事体系。推动心意六合拳“五进活动”持续开展。开展心意六合拳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武术品牌赛事。鼓励学校开设太极拳、少林拳、心意六合拳等专业,培养专业化武术人才。
2.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1)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打造作风硬朗、成绩过硬的漯河竞技体育队伍。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围绕“奥运争光”和“省运夺金”,统筹奥运与非奥运项目、夏季与冬季项目、优势与潜优势项目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国家和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鼓励市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等社会力量承接省、市专业队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任务。逐步建立市体校教练员到省优秀运动队跟队、到县(区)基层体育特色学校挂职任教等制度。聚焦重点项目、重点队伍、重点运动员,积极做好参加河南省第14届运动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加强我市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输送,力争向上级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改善体能训练软硬件设施,提升基础体能转化为专项体能的能力,充分挖掘重点运动员潜能,增加金牌、奖牌点。
(2)加大体教融合发展力度。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项目进校园活动,提升校园体育质量,指导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提升。联合办好青少年体育比赛,逐步建立完善全市各适龄年龄段、学校、俱乐部、传统特色项目学校等儿童青少年联赛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业余训练网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承接市竞技体育项目建设任务。
专题十: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工程 深入推进“体育+”“+体育”,促进体育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强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融合。将全民健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在城市绿化空间、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更多体育元素,建好群众身边的文体场所,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把“体医融合”工作纳入健康治理体系,将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居民健康管理内容。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社区健身工作站”试点项目,建设社区模块化健身房,培训社区医护人员、社区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零距离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康管理样板。 体育、教育部门逐步健全“体教融合”协同推进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联合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共同推进项目进校园活动,选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开展业余训练,逐步建设一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业余训练网点。 |
3.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1)引领体育消费模式。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围绕沙澧河国家体育公园重点发展徒步、骑行、龙舟等户外运动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品牌赛事和示范基地,促进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鼓励引进国内外体育知名企业、品牌和项目连锁发展,在运动项目推广、体育用品制造、赛事活动举办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和聚集效应。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购物、文娱、餐饮、观光等业态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2)激发体彩销售活力。坚持“重公益、强体育、保安全”的原则和“稳中求进、夯实基础、管理规范、安全高效”的基调,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发行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实体渠道,积极发展非实体渠道,巩固扩大彩民群体,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稳步扩大销售规模,为体育事业发展募集更多资金。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提高使用效益。
4.弘扬优秀体育文化
(1)挖掘优势运动项目。加强对漯河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发展历史沿革、项目荣耀的挖掘和整理,加大对优秀体育人物﹑体育事迹的推广,发挥优秀运动员正能量的作用。组织优秀运动员、运动队开展公益活动,营造进取、有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育风尚,为新时代漯河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
(2)整理特色体育文化。积极发展具有漯河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重视对武术、气功、体育养生、龙舟、棋牌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积极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文明成果。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
(3)创作体育文化精品。加强体育文化精品创作,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漯河特色的优秀体育影视、音乐、书画、雕塑等体育文化作品。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弘扬以少林拳、太极拳、心意六合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不断扩大中国功夫品牌的国际影响。
(四)创新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
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加快推动我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广电5G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
1.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把核心宣传摆在首位,做强做优主题宣传,深化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和网络视听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建设,用心用情用功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内宣与外宣共同发力,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深入开展“主题宣传引领行动”,围绕建党 100 周年、党的二十大积极开展主题主线宣传和创作活动,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具有漯河特色的优秀视听作品,把握好宣传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切实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深化提升媒体平台建设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增强阵地意识,弘扬主旋律、放大正能量,巩固壮大广电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加快建设全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促进行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