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迎面的墙壁上,展示着贾湖遗址“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鼎型器……
1月25日,记者跟随“探文旅 促消费”央媒看漯河集中采访团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聆听9000年远“骨”之音,感受历史文化遗迹的魅力。
一座座别致的圆形建筑错落有致并以廊道相连,像是迸溅开的水滴。博物馆旁,几座复原的半地穴窝棚式、干阑式和平地起建式房屋交错排开,再现了贾湖先民居住生活的场景。距离博物馆几百米外,是用大型木棚覆盖的重点遗迹发掘展示区,中间以一条木栈道贯穿,引导游客开启一场与9000年前先民的隔空对话,激起血脉深处的文化共鸣。
“贾湖遗址博物馆以贾湖先民生活场景为原型,展出贾湖骨笛、碳化稻米、契刻符号等400多件珍贵文物。其建筑设计从贾湖遗址发掘遗迹中汲取灵感,由半地穴式房屋、灰坑等圆形遗迹,结合遗址发掘探方的方形造型,连接组合成一个非常具有史前遗址特色的建筑。”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武艳芳介绍。
贾湖遗址博物馆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了贾湖文化主题陈列主题展区和“贾湖探秘”“骨笛”“龟甲与符号”“墓葬与葬礼”四个专题厅,深入挖掘贾湖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现贾湖文化的强大魅力。并运用人工智能、5G、MR、雷达投影互动、3D动画等技术,采取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综合体验模式,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贾湖文化,感受中华‘礼乐之源’的独特魅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偶然,让埋藏在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村头荒地泥土下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重现世间。至今,贾湖遗址先后历经9次发掘,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贾湖骨笛尤为“之最”。
“这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久远、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武艳芳告诉记者,贾湖骨笛由鹤尺骨制成,多为七孔,长度大约在17.3—24.6厘米之间,累计出土近50支,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
贾湖骨笛的发现,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时,也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博物馆参观游览,一眼千年,领略贾湖骨笛的风采。
“贾湖遗址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贾湖遗址现场,贾湖村党支部书记贾彦辉介绍,许多村民把闲置的村居改造成农家院,依托贾湖文化、胡辣汤特色饮食等资源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创收约120万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贾湖文化,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漯河以贾湖文化为支点,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把贾湖遗址、贾湖遗址博物馆、北舞渡山陕会馆、沙河湿地公园、胡辣汤美食文化、贾湖酒文化等文旅资源串联起来,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贾湖文化为切入点,设计开发贾湖IP形象、绘本读物等一批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让文创产品代表贾湖文化“张嘴说话”,推动了农食科文旅融合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
远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的古街上,“85后”青年笛箫制作师董寅聪用动物的骨头“复原”了贾湖骨笛,让古乐器重奏“新声”;在网络视频平台,网友们用新潮的方式制作出贾湖歌曲和贾湖手游,国潮新风让“Z世代”爱上贾湖文化。如今,人们心中的文明、博物馆里的国宝、历史书上的故事正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