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漯河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3   点击数:7877

漯河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


一、背景

(一)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和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广播工作,近年来颁布的相关规划和文件对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均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将应急广播定位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列入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卫生安全、企业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面临的压力增大。广播电视具有点对面传播的独特优势和调度灵活、接收简便、传播快速的特点,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应急信息传播方式。应急广播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通过广播电视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备预防的一种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应急手段。

为提高我市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提升各级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与管理能力,提高我市民众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获取应急救助信息能力,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资源,逐级建设符合我市实际的应急广播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我建设应急广播体系的可行性

近年来,在国家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播电视覆盖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使我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遍布城乡、通达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网络,信息传播能力和网络资源丰富雄厚,为开展应急广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应急广播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向我市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发布、政策宣讲服务。

(二)基本原则

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框架下,遵循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建设符合我市实际的应急广播体系。

1.统筹规划

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应急广播体系有关规划、标准、制度和预案,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符合应急广播系统标准的覆盖广泛、上下贯通、快速响应的漯河市应急广播体系并规范化运行。

2.分级负责

坚持“分级负责、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维护”的原则。依托漯河市广播电视多种传输覆盖网络资源,按照不同行政区域级别,设立分级管理体系,利用各级广播电视基础条件,调动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开展市、县两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3.安全可靠

强化网络安全、信号传输覆盖安全,采取多种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应急广播技术系统运行安全,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和信息内容可管可控、安全可靠。

4.快速高效

发挥广播电视系统点对面传播、传输手段多样、覆盖面广、方便迅捷的优点,综合运用实时发布、高效传送、定向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预警接收、制作播发、传输覆盖、终端接收等环节信息传送的快速高效和精准覆盖。

5.平战结合

按照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要求,进行应急广播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系统运行,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综合利用。

(三)建设目标

在全市推进应急广播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广播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实现应急信息及时汇聚、快速制作发布、信号精准覆盖、终端实时响应、效果监测评估等功能,推进全市应急广播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同时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方向,推进新兴媒体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创新应急广播形式和手段。2023年底,舞阳县、临颍县建成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健全传输覆盖网络,布置应急广播终端。同时,建成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初步形成市、县联动的信息共享、分级负责、反应快捷、安全可靠的漯河市应急广播体系,同时向上连接河南省应急广播系统。

三、规划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新广电发〔2017〕236号)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办〔2015〕4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17〕19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豫广发(2019)94号)等有关规划、文件编制,并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具体如下:

1.GD/J 079-2018 应急广播系统总体技术规范

2.GD/J 080-2018 应急广播系统资源分类及编码规范

3.GD/J 081-2018 应急广播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数字签名

4.GD/J 082-2018 应急广播消息格式规范

5.GD/J 083-2018 应急广播平台接口规范

6.GD/J 084-2018 中波调幅广播应急广播技术规范

7.GD/J 085-2018 模拟调频应急广播技术规范

8.GD/J 086-2018 有线数字电视应急广播技术规范

9.GD/J 087-2018 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技术规范

10.GD/J 088-2018 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11.GD/J 089-2018 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技术规范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应急广播技术体系

漯河市应急广播技术系统由市、县两级组成,向上联通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各级系统包括应急广播平台、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接收终端和效果监测评估系统五部分内容。

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从应急信息源收集、汇聚、共享应急信息,按照标准格式制作应急广播消息,一路发送至所属的传输覆盖网,传输至相应的接收终端,其中,处于开机状态的普通终端可直接接收到应急广播节目,具有应急广播功能的终端将被激活并接收到应急广播节目;另一路推送到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进行直播、滚动字幕播出和各种新媒体系统播出。应急广播效果监测评估系统在应急广播平台传输覆盖网及接收终端等环节采集发布内容、设备响应、接收覆盖等数据,综合评估应急广播发布效果。

应急广播平台应具备多种格式应急信息并行处理能力、分区域响应和多区域同时响应能力、综合调度多种传输覆盖网络资源能力。需要发布应急信息时,一般情况下,各级应急广播平台按照相关信息发布要求和网络资源调度预案,采用相匹配的发布策略,判断覆盖区域和范围,调度本级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覆盖资源,播发应急广播消息。本级资源不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急广播平台可向上级应急广播平台申请,启用上级平台资源加强本区域应急广播覆盖。

漯河市应急广播技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应急广播平台、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新媒体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广播中短波调频覆盖网、应急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数字音频广播覆盖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以及终端产业化推广、机动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广播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等。其中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主要依托现有我各级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要充分考虑利用5G网络,加强对移动接收终端的覆盖。

1.建设应急广播平台

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主要由制作播发和调度控制两大系统组成。其中,制作播发系统对应急信息进行收集、汇聚和共享,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提示音、统一屏幕和字幕样式、统一播报方式等要求,采用TAR数据包文件格式,制作应急广播消息。各应急广播平台调度控制系统要建立多种应急广播消息发布模式,制定相匹配的网络资源调度预案,能够及时有效调度控制传输覆盖网络资源,进行应急广播消息的分发。

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应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建立数据库,存储应急广播消息、传输覆盖资源信息、节目素材、科普知识等,各级平台之间建立专线链路(光缆、微波等),实现数据库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各级应急广播平台还应具有发布效果自监测评估、传输覆盖资源管理、关键系统及设备运行维护等能力。

2.改造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并建设新媒体应急广播系统

各级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播出系统要与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接收应急广播消息,及时在部分或全部频率频道播出。同时,充分考虑利用5G、云端、大数据、AI等新技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加快新媒体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在新媒体系统中播出应急信息,创新应急广播形式和手段。

3.建设应急广播中波调频覆盖网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与本级广播节目调频中波发射机通过光缆或微波建立传输通路,采用IP方式,传输应急广播消息。各发射机部署相应的应急广播适配器并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将对应的发射机音频信号源切换为应急广播节目进行发射播出,并通过调频副载波、音频基带等方式发送唤醒指令,实现覆盖区域内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可根据需要,通过向上级应急广播平台提出申请,启用上级应急广播中短波调频系统播发应急广播消息。其应急广播消息分发方案见下图:

 

图1 中波调频覆盖网应急广播分发方案

4.建设应急广播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与本级电视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前端或发射台通过光缆或微波建立传输通路,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传输应急广播消息。各地面数字电视前端部署相应的应急广播适配器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按照DTMB标准以及相关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发送唤醒指令,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并以滚动字幕或切换频道图像、伴音等方式播发应急信息。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可根据需要,通过向上级应急广播平台提出申请,启用上级应急广播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播发应急信息。

其应急广播消息分发方案见下图:

 

图2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分发方案

5.建设应急广播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网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与各级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分别通过光缆、微波建立传输通路,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传输应急广播消息。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部署相应的应急广播适配器并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按照DVB-C标准以及相关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发送唤醒指令,实现有线电视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并以滚动字幕或切换频道图像、伴音等方式播发应急信息。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可根据需要,通过向上级应急广播平台提出申请,启用上级应急广播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播发应急信息。

其应急广播消息分发方案见下图:

 

图3 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网应急广播分发方案

6.建设应急广播数字音频广播覆盖网

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与本级广播节目数字音频广播前端通过光缆或微波建立传输通路,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传输应急广播消息。各数字音频广播前端部署相应的应急广播适配器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按照CDR复用和信道编码方式以及相关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发送唤醒指令,实现数字音频广播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

其应急广播消息分发方案见下图:

 

图4 数字音频广播覆盖网应急广播分发方案

7.建设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

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由县、乡、村三级前端、传输覆盖网和大喇叭终端组成。

县级前端通过光缆或微波与县级应急广播平台进行连接,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接收应急广播消息,并按照《GD/J 088-2018 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采用调频副载波、TS或IP等三种方式转换成唤醒指令和音频信号,通过多种传输覆盖网(如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5G网等)将唤醒指令和音频信号传送至终端(如收扩机、音柱或高音喇叭等),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播出。

大喇叭系统的县、乡、村三级前端也可根据本级发布需求发送唤醒指令和音频信号,唤醒终端进行播出。

其应急广播消息分发方案见下图:

 

图5 应急广播大喇叭分发方案

8.推进多种类应急广播终端的应用

加快在收音机、机顶盒、大喇叭等接收终端应用自动唤醒、信息接收和强制响应等技术,开发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设备和强抗损应急广播接收终端,推进应急广播接收终端的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同时,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如城市社区、广场、商场等)集体接收终端(如室外大屏、音箱等)的应急广播应用。

9.建设机动应急广播系统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机动应急广播系统。系统包括机动供电系统、机动制作播出系统、机动应急广播信号发生系统、现场扩音系统、机动传输和发射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等。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机动应急广播预案,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到达指定区域,实现现场制播、发射、扩音和紧急通讯联络等机动应急广播。

10.健全应急广播效果监测评估系统

各级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机构应依托现有监测监管网络,建设各级应急广播效果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对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多种传输覆盖网及接收终端的监测和多级数据共享,实现对各级应急广播系统运行状态、播发状态、传输覆盖资源、发布内容和接收效果等的有效监测和评估。

(二)建立健全应急广播标准体系

1.贯彻落实国家应急广播技术标准

严格执行国家应急广播技术标准,包括系统、传输覆盖、安全运行、监测监管等标准。其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见下图:

 

图6 应急广播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图

2.制定完善应急广播建设标准

结合各地实际,在执行国家应急广播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标准,包括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应急广播相关技术系统、机动应急广播系统等建设标准。

(三)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管理体系

1.建立应急广播体系管理体制

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牵头组建本级应急广播机构,统筹协调应急广播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的工作关系,指导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与运行。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负责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和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开展应急信息的收集、汇聚、共享和发布等工作,各级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应积极配合本级应急广播机构开展应急广播工作。

2.制定完善应急广播管理制度

各应急广播机构和相关单位要根据国家相关应急管理法律、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应急广播业务需要,制定应急广播工作规则、管理制度、运行规范、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考核指标要求,建立及时有效、协调有序、安全运行的管理机制。

(四)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运行体系

在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应按照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要求,结合广播电视运行机制,建立应急广播运行体系。

1.建立应急广播信息采集运行机制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应与本级政府建立应急指令快速响应机制,与本级应急信息源发布单位(气象、水利、地震等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本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连接,实现本地应急信息的采集。并与本地抢险救援部门、社会运行服务部门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建立应急广播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横向要与本级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建立统一联动、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纵向要与下级应急广播机构建立应急广播消息的逐级下发机制,与上级应急广播机构建立资源使用申请机制,推进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广播平台信息共享机制要结合实际,建立同流域、同地震带等应急广播跨区域合作支援机制和资源调用机制。

各级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要建立应急广播快速响应机制,按照应急广播管理制度和预案,及时制播、传输应急广播信息,并监测应急广播效果。

3.开展多种应急广播服务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要贴近公众需求,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开展应急广播内容建设,丰富应急信息呈现方式,提升应急广播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多灾害、高风险地区及周边区域建立应急广播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同时,要开展新媒体应急广播建设,推进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应急科普内容创新、播发方式创新,加强日常应急广播宣传教育。

(五)建立健全应急广播保障体系

1.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应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进行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地市和县级应急广播平合应符合二级等保要求。

在应急广播体系中要推动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应急广播安全标准和技术的实施,确保各类指令可靠传输。

2.增强系统容灾能力

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之间,以及至本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本级传输覆盖网之间,应釆用主备传输方式,确保应急广播消息的安全传输。

3.强化运行监管和效果评估

各级应急广播监测监管单位要加强对应急广播技术系统的监测,对发布内容、设备响应、接收覆盖等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采取补救措施。

五、重点项目

(一)市级应急广播工程

市级应急广播系统是全国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枢纽。重点项目包括: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市级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以及效果监测评估系统等。

()县级应急广播工程

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是全国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提供基层应急广播公共服务的关键节点.重点项目包括: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县级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等。

()应急广播信息共享工程

按照标准规范开展多级应急广播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传输网络资源相互支援实践活动,重点项目包括:应急广播互联互通工程、应急广播信息共享工程。

()应急广播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开展应急广播信息安全、终端接收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项目包括:国产密码算法在应急广播系统中的应用,应急广播自动唤醒、响应接收终端的技术研发、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应用。

()应急广播科普内容建设

为提升应急科普节目和相关产品制作质量和水平,进步扩大应急广播科普节目数量,并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应急科普知识,重点项目包括:应急广播科普内容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求,河南省广播电视局统一规划全省应急广播体系,指导各级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应急管理、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成立本级政府行政领导部门牵头的协调机构,把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应急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畴统筹推进,组织制定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加强考核评价,组织应急广播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开展本级应急广播体系的规划设计、立项申报和建设运行等工作,确保本级应急广播系统规范化、可贯通、成体系。

(二)争取政策支持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市、县两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本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确保应急广播机构编制、人员、资金落实到位。特别是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是应急广播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应倾斜重点支持。

(三)完善制度建设

市、县两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编制应急广播建设实施方案。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应急广播运行实际,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规范应急广播建设、运行、维护管理。

(四)开展培训演练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应牵头协调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参与,结合本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和突发事件特点,开展应急广播定期培训和定时演练,确保人员和系统快捷反应、及时响应。

(五) 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和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监测监管等单位各负其责,建立应急广播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各级应急广播系统有机构管理、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保障的长效运行维护体系。做到建得好、管得住、用得上,长期发挥作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应急广播服务水平不断提升。